共青論壇科技創新賽事帶給大學生的獲得感


  • 2019
  • 11/25
  • 22:50
  • 就業政策

  • 315
  • 浏覽量

來源:青年網

10月15日,第一屆創新創業英才獎在杭州揭曉,10名勇闖雙創浪潮的“創業明星”獲此殊榮。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震和李琛占得兩席,他們都曾是北航“馮如杯”創新創業大賽的參與者,這段經曆如何給他們帶來成長發展和獲得感,值得我們回顧和思考。

  今年11月,“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這項被譽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奧林匹克”的盛會,在走過30年的曆程後,再次回到發源地首都北京舉辦。得益于“挑戰杯”的帶動,北航“馮如杯”已經連續舉辦29屆,激發了北航學子開展學術科技創新的熱潮,帶動了廣大學生将知識學習與創新實踐相結合的實際行動,引領了敢于擔當、創新實幹的校園學生學術科技文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創新人才,打造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原創科技項目,促進了學生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馮如杯”給學生帶來了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勇氣的提升,這份獲得感成為大學生的寶貴财富和青春記憶。

  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制造師和飛行家,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航用馮如的名字來命名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承載了北航學子對藍天的夢想,體現了北航人敢為人先的價值追求和空天報國的家國情懷。“馮如杯”設立于1991年,也即将迎來而立之年,連續29屆競賽共有超過7萬名本科生參與,覆蓋面達到70%,參加“馮如杯”成為北航學子特有的大學體驗,有學生說“不參加馮如杯,北航的大學經曆就不完整”。

  “馮如杯”涵蓋的創意、創新、創業“一杯三賽”模式,将學生創意靈感與創新實踐、創業轉化有效銜接起來,構成了具有北航特色的學生創新創業鍊條,實現了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廣泛覆蓋;“馮如杯”作為連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橋梁紐帶,與“挑戰杯”略有不同,其全稱并沒有“課外”二字,學校倡導在創造知識中培養人才、在培養人才中創造知識,學生課堂所學成為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奇思妙想的有力武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收獲了“知識就是力量”的體驗,享受到了戰勝困難的小确幸;“馮如杯”促進了創新創業資源面向學生的整合,學校創新創業學院由五個部門承載教育中心、活動中心、指導中心、實踐中心、研究中心的職能,校團委作為辦公室統籌協調“一院五中心”的運行,共同為學生提供雙創大餐,本科導師制、本科生進重點實驗室、創新創業學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馮如杯”促使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與學生需求實現既緊又實的連接;“馮如杯”促成了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建立,同學們通過參賽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學術小夥伴,互相啟發、優勢互補、團隊合作,以學生航模隊為代表的學生雙創團隊,是同學們提前體驗學校“大平台、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的“四大”科研創新模式的平台,也帶給了本科生站在世界冠軍領獎台的機會;“馮如杯”彰顯了北航人空天報國的價值追求,競賽孕育的創新項目,有的成長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點項目,有的轉化為服務人民生活的産品,越來越多的同學認識到,隻有面向國家需求的創新才更有長遠價值,隻有服務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創業才有更多的市場機遇,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價值追求通過“馮如杯”内化為同學們的思想共識、外化為創新創造創業的行動。

  面向新時代,站在而立之年新起點的“馮如杯”要為服務學校立德樹人中心任務、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發揮更大的作用。賽事搞得好不好,關鍵看機制建得怎麼樣。要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創新賽事組織機制和運行模式,打造升級版,為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資源和環境。

  ——豐富創新項目的多元化來源。青年人思維活躍,敢想敢幹,創新實踐的起點往往來源于自身靈感和所受啟發,這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不夠的。創新實踐要有面向國家需要的擔當、有面向學術前沿的膽識、有面向人類未來的格局、有面向現實痛點的破題。可以在學生自主選題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拓展至少四個創新項目的來源途徑:一是由高校學科專業或學科群提出面向較大型成果的創新任務,例如60年前北航師生用不到100天時間設計、制造并試飛了中國第一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号”,現在應該有若幹新的“北京一号、北航一号”;二是學術機構和教學科研團隊結合國家戰略和學生實際,發布綜合性、交叉性、前瞻性的選題,開展有組織的學生學術創新和科研攻關,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自主創新的一線;三是對接企業特别是中小企業的現實需求和技術難點,依托工業互聯網和大學生科技創新大數據平台,把企業出題和學生解答聯系起來,打造更多針對具體問題的“黑科技”;四是面對人類未來挑戰綜合發布選題方向,在命運共同體的格局中尋求可行解決方案。

  ——打造教師和學生兩個大團隊。學生創新實踐不能單打獨鬥不能小打小鬧,教師指導不能僅限在本領域的小團隊。要發揮學生團隊在創新實踐中的主體作用,團隊建設應當把基于興趣的自發行為和基于項目任務的組織行為結合起來,打通學曆層次和專業方向的限制,形成從低年級本科生到博士生的縱向貫通、涵蓋不同專業領域和學科交叉融合的橫向融通的縱橫交織覆蓋的組織體系。要發揮教師團隊在學生創新實踐中的導向作用,依托大課題組和交叉科研團隊組建指導教師團隊,學習高校學科建設的做法嘗試設立責任教授制度,構建學生參與的考核機制和教師指導工作的評價機制,特别是教師指導不僅是在創新實踐的關鍵之處點播一二,而且是把指導工作落實在平時的交流讨論和問題解決上,從而進一步密切教師和學生兩個團隊的聯系。同時,通過配套機制的設計和激勵措施,使學生深入教師團隊、教師深化學生指導,實現師生兩支團隊雙向選擇,動态調整,相得益彰。

——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資源保障。科技創新賽事帶給學生的獲得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資源的保障力度,獲得競賽獎勵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得到可持續的創新實踐支持和幫助。具體說來,成果認定方面,積極探索本科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作為本科畢業設計的主要内容,适當簡化一些環節和要求,把時間和精力更多用到成果的累進創新和轉化應用上;教師指導應該給予充分認可和鼓勵,在根據指導學生的數量和投入折算學時數的傳統方式基礎上,要更加注重核心業績指标的考核和激勵,使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也收獲足夠的獲得感。課程體系方面,探索開始專門面向創新實踐的課程,從創新的理念、思路、方法、途徑以及學術精神和創新文化的傳承等方面,提高學生對于創新實踐的認知和認同。資源保障方面,除了設立專門的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應該更加積極挖掘社會資源,讓企業的經費和設備為學生所用,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學裝置和實驗平台能夠為學生共享,讓社會資本有更多的途徑與學生創新成果對接。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委書記)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51226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