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就業網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一名基層就業協管員在幫助搬遷貧困群衆時,遇到了一些“棘手”的事:有的貧困群衆對就業登記不上心,今天打電話說有工作,回訪時又說沒有工作;有的貧困群衆期望值過高,對提供的崗位不滿意;有的貧困群衆年紀偏大,不符合企業對壯勞力的用工需求……
這些“棘手”的事反映出在就業觀念和就業能力方面,搬遷貧困群衆内部存在鮮明的個體差異。如果在就業幫扶中忽視這些差異,就會造成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情況,将直接影響工作效果。因此,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工作,需要對搬遷貧困群衆進行更精準的分類,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
做好貧困群衆的精準分類,有關部門應加強摸底調查,準确掌握搬遷貧困群衆的基本情況、就業意願、職業技能等信息,建立就業信息平台,并實現動态更新。根據摸底調查結果,工作人員可以鎖定重點幫扶對象,制定具體的工作舉措。
實踐中,有的地方根據搬遷貧困群衆就業能力的不同,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幫扶,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比如通過開展勞務協作,讓掌握一定技能的年輕人到經濟發達地區實現轉移就業;通過開辦農業生産合作社,讓了解種植技術的貧困農民實現居家就業;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讓年齡偏大、缺乏技能的“半勞力”“弱勞力”實現穩定就業。
除了就業能力不同之外,就業觀念的差異也值得關注。一方面,有的貧困群衆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對就業采取消極回避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貧困群衆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工作,對企業提供的崗位不滿意。因此,有關部門要注意區分和識别這部分群體,幫助他們樹立正确的就業觀念,這也是就業幫扶的一項重要内容。
激發脫貧的内生動力,是實現長久脫貧的必由之路。有關部門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在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的同時,也要注重調動貧困群衆的主觀能動性,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從被動脫貧到主動緻富。(劉俊良)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