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往以為來者師也”,今天讓我們通過多個“第一”來回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不斷摸索前進的曆程,回首前輩們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歲月,學習隐藏在無數個“第一”背後的奮發拼搏的精神。
1我國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班級
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
△ 1950年9月6日,教育部根據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指示,正式通知清華大學承擔新中國首批外國留學生的第一年在華的漢語培訓任務。清華大學将這一為外國留學生設立的漢語培訓班定名為“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這是第一批來華的“洋學生”。專修班不僅要為東歐國家培養掌握漢語、熟悉中國政治文化的人才,也承擔着為這些國家培養第一代駐華外交官的任務。
2我國第一位對外漢語班級的班主任
周培源
△ 時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席、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被中央政府任命為班主任。由中央政府任命一個班的班主任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絕無僅有,為新中國開創性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我國第一批對外漢語教師
鄧懿、呂叔湘等
呂叔湘先生

鄧懿先生(右)
△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擔任外籍學生管理委員會主席,負責管理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曾在美國擁有教授外國人漢語經驗、擔任過趙元任先生助手的鄧懿負責專修班教學工作。
專修班在當年清華畢業的學生中招考教員,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招考教員經過了嚴格審核,應考者須在漢語語音、語法、一般文化知識和英語諸方面都符合條件,方能被錄用。最終錄取了杜榮、熊毅、傅惟慈3人,組建了最初的教學班子。陸續參加專修班的教員還有王還、張維、陳承運等人。
4我國第一批外派漢語教師
朱德熙教授
△ 1952年,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教授被派往保加利亞教授漢語,是最早派往國外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之一。
5我國第一本對外漢語教材
1958年出版的鄧懿主編的《漢語教科書》
△ 鄧懿等主編,商務印書館1958年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是建國以來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對外漢語教科書,是50年代漢語教學實踐的總結,是第一代對外漢語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最大功績是:使對外漢語教學從對本族人的漢語教學中分離出來,為教材建設鋪設了第一塊基石,第一次提出了較為實用的漢證教學語法體系。
這個語法體系吸收了漢語語法學家的研究成果,總結了語法教學的實踐經驗,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完整性,對後來的教材影響很大。
6我國第一篇漢語教學論文
《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
△ 《周祖谟語言學論文集》中收錄其1953年的《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本篇論文開啟了國内50年代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關注漢語教學問題研究的先河。
7我國第一所以對外漢語教學為主要任務的高校
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
(北語舊主樓)
△ 1962年,由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建立。後更名為“北京語言學院”。
8我國第一所孔子學院
韓國首爾孔子學院
△ 2004年11月21日韓國首爾孔子學院設立。
孔子學院( 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
自第一所孔子學院在正式揭牌後,截至2017年12月10日,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有53國設立140所孔院和136個課堂,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實現全覆蓋。
9第一屆“漢語橋”
2002年在山東舉辦的“心靈之橋”
△ 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是由中國國家漢辦主辦的大型國際漢語比賽。2002年,在山東首屆開賽。此比賽現已成為各國大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平台,在中國與世界各國青年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
文末彩蛋
19級的你們想了解更多專業發展史嗎?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于2012年,擁有優質師資和大批海内外高端實習基地。快進入專業好好開始四年的學習吧!
圖文整理:李浩
(部分文稿來自網絡)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