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我院劉興均教授,帶領“古代漢語”課程組吳程玉、周素煥老師,前往崖城進行課程調研,并就“三度”課程建設進行了深度讨論。
期間主要探尋了崖州海灣的宋代摩崖石刻——小洞天石刻。共有五題,“小洞天”、“釣台”、“海山奇觀”、“大小洞天記”、“仙梯”,由郡守毛奎于宋淳祐七年所題,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是海南島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這些文化遺産對研究三亞古代人文曆史具有重要價值,對開展與課程相關的科研帶來啟發和思考。
期間主要探尋了崖州海灣的宋代摩崖石刻——小洞天石刻。共有五題,“小洞天”、“釣台”、“海山奇觀”、“大小洞天記”、“仙梯”,由郡守毛奎于宋淳祐七年所題,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是海南島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這些文化遺産對研究三亞古代人文曆史具有重要價值,對開展與課程相關的科研帶來啟發和思考。
劉興均教授強調,推進“古代漢語”三度課程建設,在教師自身層面,首先要注重科研工作,關注學術前沿,以科研促進教學,切實實現課程深度,講出自己的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其次,要多看書多學習,注重平時的積累,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把課上好。最後,要重視《說文解字》一書,可把該書作為古代漢語教學的主線貫穿始終,解決學生在閱讀古書過程中的最大障礙,也就是詞彙問題。
在對學生的要求層面,三位老師根據各自的教學體驗和學生情況,提出以下三點。第一,要适當增加課堂練習環節,促使學生将重點、深刻的理論掌握牢固,學以緻用。第二,學期内定期進行課程測驗,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而不以期末的一次考試定成績,增加學生的緊張度。第三,課後作業布置要有針對性,與課堂所講知識點一緻,平時作業訓練的知識點也就是本課程的重點,使學生不再為了考試而臨時記憶,而是真正學牢記牢,掌握好古代漢語這門工具課。
此次研讨,意義深刻。對于古代漢語這門重要又有較大難度的課程,課程組教師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注重課内與課外相結合,拓展知識深度,提高對學生的關注,必會切實提高課程質量,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
(圖 文/陳鵬飛 指導老師 周素煥)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