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人文學院王聖老師作客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學生中心,為寫作中心的同學們作了題為“如何完成一篇高質量的畢業論文”的學術講座。
講座現場照片
王聖老師是南開大學文藝博士,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電影學、美學、文學思潮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今年剛剛獲得海南省青年南海名家的稱号。此次學生中心寫作小組特邀王聖老師就論文寫作進行主題演講,得到了同學們的熱情呼應,王聖老師講演了兩個半小時,現場座無虛席。
主講人:王聖老師
通過此次的講座王聖老師展開了非常開闊的思維視野,将畢業論文放入一個宏大的背景下進行了深度讨論,将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作了另辟蹊徑的剖析,讓同學們耳目一新,帶動同學們的思考和追問。
王聖老師首先從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學教育質量的時代命題出發,指出畢業論文這個命題在當今社會背景下衍生的内涵和意義。尤其是在翟天臨事件後,如何從嚴肅話題轉變為消費話題,就畢業論文的嚴肅反思如何再次被消解和誤導。王聖老師借此提醒大家繞開娛樂化消費話題,從更加深刻的學理來認識這一事件引發的高等教育質量危機以及教育改革的瓶頸與轉型問題。
在提出畢業論文的時代命題背景之後,王聖老師話鋒一轉,提出一個看似普通的問題,即“什麼是理論”。他認為所謂寫畢業論文以及如何寫畢業論文作為表象,其本質是如何完成一個完整的理論訓練的成果,怎麼寫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可以換成另一個更本真的問題:如何在大學四年完成合格的學術思維訓練的問題。
王聖老師首先從傑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引入對理論的讀解,指出理論是曆史的産物,理論是形勢的一部分,因而理論的興起本身成為一個有待探讨的文化曆史問題。理論是有關時代總體結構的一個抽象認識的結果。因此王聖老師引用庫恩(Thomas S.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的範式理論,指出理論存在的場域是學術史,任何人進行理論的學習和訓練不是對抽象理論的死記硬背或者模仿照搬,而是逐步進入學術史範式的過程。因為任何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發展并非直線前進,而是圍繞學科的“典範”——傳統-危機-突破-新典範——的路徑前進。如果不能對這一典範的過程予以澄清,則難以發現學科發展的“内在理路”。換句話說,進入範式的過程既是逐步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同時其本身也是完成學術思維訓練的過程。學術史絕不是如大多數概論課那樣,按照曆史線性發展羅列人物和概念的過程,而是在一個時代之中,為了解決一個學科問題,逐步在廣義上形成的信仰、價值和技術體系,在狹義上産生的開創人物、經典原理和教科書等的楷模。王聖老師舉例了牛頓對經典力學範式的開創,以及當經典力學無法解決量子物理學後遭遇到的崩潰,繼而由愛因斯坦等人開創的量子物理學的新典範的過程。如果不能對兩種範式之間的形成-發展-危機-突破-新範式進行深刻理解,那将無法完成進入量子物理學的學術思維訓練,價值和信仰的建立,更不可能進入新範式的話題體系。
什麼是理論和學術史的演進話題後,王聖老師再次抛出新問題:什麼是學術論文?王聖老師引用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出人類的認識通常分為兩種,即知識和意見。學術論文是将人類的認識向未知極限的拓展,而非是對世界的看法,學術論文因此區别與中學時我們所學習的議論文。因此學術論文需要建立深度觀念,需要完整的認識論、方法論體系。談到如何建立學術方法,王聖老師舉例了馬克思韋伯的“理想類型”。“理想類型” ( idealtype ) 又譯 “理想型” “理念型” , 是馬克斯•韋伯所提出的重要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也是其社會學方法論的精髓所在。王聖老師指出理想類型不是對實際社會存在的概括,隻是理論家為了分析現象、理解現實而構想的理論模式。理想類型産生的曆史背景是歐洲兩大對立的陣營: 實證主義社會學和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社會學。這裡王聖老師展開了一個有趣的學術史的小插曲。他講述了孔德、 斯賓塞等反對超自然力量和抽象思辨, 把社會現象視為與物理現象相同的自然現象, 要求将人文社會科學同樣建立科學範式。而狄爾泰,則将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堅持人本主義。而新康德學派李凱爾特同樣反對将自然科學的方法移植到人文科學。而馬克思韋伯則嘗試将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進行綜合,他認為文化科學的任務是獲得關于具有完全特殊性質的文化現象的知識, 因此, 任何一般化概念都無法完成這個具體任務。 于是, 韋伯認為要想社會學成為真正的科學, 就必須如自然科學一樣, 建構一套精确而謹慎的概念體系作為衡量現實的标準, 審視現實與概念之間的差距, 并對此差距做出因果解釋, 韋伯稱其為 “理想類型”。
王聖老師希望同學們通過對理想類型範式的理解,來獲得對自己本專業研究方法的思考。他認為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研究範式,也都有自己的學術信仰和價值體系,隻有深入思考本學科的範式及其方法論,才可能進而完成學術訓練,最後形成一篇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王聖老師最後讨論了一下“一篇優秀論文的評價标準”,他從選題、理論、方法、結論四個方面談論了畢業論文的創新問題。他認為如果在研究範式的訓練和掌握是紮實的,必然會導緻選題是以問題意識切入,而不是無病呻吟的臆想,理論也必然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進行發展和創新,其結論在可靠的資料和數據支撐下也必然是可以證僞的。
王聖老師最後作了簡單的回顧和總結,鼓勵大家四年将學習的目标鎖定在學術思維訓練之上。他打趣了一萬小時定律的雞湯,一天持續工作十小時,一萬小時就是一千天,接近三年,每一個星期讀完一本自己領域的經典,每年隻能讀完50本,三年也不超過兩百本,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本領域乃至相關領域何止幾百本經典需要閱讀。他希望大家抓緊時間,不要浪費人生讀書的最好時光。
最後王聖老師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講座在大家的熱烈讨論中結束。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