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就業形态更好地生


  • 2019
  • 04/22
  • 8:51
  • 就業政策

  • 279
  • 浏覽量

來源:人民日報

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電子競技員、無人機駕駛員……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13個新職業信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是自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的興起為大量從業者創造了新的就業形态。這種新的就業形态是經濟業态發展、市場競争與技術進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也在改變着傳統的就業方式。比如,從固定崗位到靈活工作,從定時定點工作到随時随地工作,從單一工作到身兼數職,從勞動關系與雇傭關系到工作關系與合作關系,等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要求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态的支持,便是對我國就業市場發展趨勢的科學回應,也是對新就業形态對我國就業貢獻的充分肯定。與此同時,這次部分新就業形态的職業化,标志着我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将進入深水區。

新就業形态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還呈現出巨大的分布式效應,有助于減緩經濟與就業的波動。面對新生代農民工回流農村的人數減少,城市就業壓力增加,新就業形态不僅接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而且兼職比例很高,從而能夠借助這種分布式、彈性大的工作形态有效地減緩經濟外生沖擊對就業的影響。特别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新就業形态有助于培養從業者自我負責精神與工匠精神。勞動者從雇傭關系下主要為雇主工作,轉變為在新就業形态中直接為客戶工作,直接接受客戶的服務評價,有助于從業者更好地體會客戶的需求以及不斷提升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塑造專業精神,這對于我國創新發展非常重要。

新就業形态正在不斷改變工業經濟主導的就業格局,這對政府的就業政策也提出了挑戰,需要提前研究探索,積極穩妥地調整應對,讓新就業形态更好地生長。首先,政策決策部門需要考量,這些新就業形态是否還是非正規就業、非标準就業、非典型就業、非主流就業?我們或許不能以傳統雇傭模式來審視新就業形态,更不能讓新就業形态成為勞動者權益保護缺失的代名詞。其次,我們需要創造更多更好更加多樣化的新形态工作,并通過培訓促進新工作技能的提升與遷移,幫助勞動者順利轉換就業形态。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也很重要,能否在反複研究模拟之後,在特定形态、特定領域與特定地區的就業人群中開展試點,以獲取實踐數據與政策經驗,建立适應新就業形态的新社會保障體系?這是未來重要且富有挑戰性的一項工作。

市場競争永恒不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總在追求美好生活,經濟新形态與就業新形态也不斷推陳出新,社會認知需要不斷适應。政府政策不僅需要積極包容,更需要尋求勞動者自我負責與社會保障的平衡,調整優化我們的就業政策,創造一個政府、企業與個人共赢的更安全、更自由、更有意義的工作世界,推動一個“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的形成。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86743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