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口社會科
2018年以來,嶽陽市面對中美經貿摩擦問題和異常嚴峻、錯綜複雜的形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六穩”決策部署,把穩就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突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站位,以最快速度采取調控措施,以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始終把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擺在首要位置,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使命擔當,紮實推進就業服務、創新創業、失業保險、職業培訓等各項工作,主動作為,積極求為,奮發有為,确保了全市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和社會大局穩定。
一、2018年嶽陽市就業情況分析
2018年我市對外貿易呈現“穩增長”态勢。2018年全市到位内資630.7億元,同比增長18%。總量穩居全省第三,增速由2017年全省末位沖刺到2018年全省第5;完成進出口總額31.2億美元,同比增長37.3%;完成加工貿易3317萬美元;新增外資備案企業14家,實際利用外資5.6億美元,同比增長16.1%;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完成營業額4.19億美元,同比增長3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0億元,同比增長9.3%,成功突圍逆勢。當前,我市就業局勢、經濟運行态勢保持平穩,經貿領域風險對就業的影響雖有一定顯現,但未發生大規模群體性失業。
(一)加大創業扶持穩就業。高規格召開嶽陽市企業家大會,籌集安排專項資金對初創主體給予一攬子補貼補助,降低創業擔保貸款門檻,開展“尋找嶽陽最美創業人”和“創業服務巴陵行”系列活動,持續舉辦雙創競賽、評比、沙龍、市集、公開課、大講堂,評選了一批雙創示範平台和載體,遴選了一批優質創業項目和主體,持續推動形成大衆創業熱潮,2018年全年,我市新增創業主體達3.8萬個,創曆史同期新高;創業帶動城鄉就業6.48萬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務的158.1%。
(二)突出園區服務穩就業。實施“園區十條”和“便民惠企26條措施”,組織對600多家園區企業開展用工專項服務行動,舉辦124場招聘會,提供11.6萬個崗位,達成就業意向2.5萬人次,為企業招攬人才1.1萬人。實施“四海攬才”計劃,以工業園區和港區企業為主體,組織158家企事業單位赴長沙招聘人才,實際錄用到崗人才872人;上周末,在長沙又組織了嶽陽市企業“四海攬才”專場招聘會,達成就業意向1120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曆268人。落實“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引進19名我市經濟發展領域亟需的科技創新人才。
(三)保障重點群體穩就業。醞釀出台專項政策,對留在本市民營企業就業的畢業生給予生活補助。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全部納入實名制登記和跟蹤服務。與18個地區建立勞務協作,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向藍思科技、偉創力、比亞迪等省内重點缺工企業組織輸送勞動力6000多人。選定80家市級就業扶貧基地、20家家政龍頭企業,就近就地穩定就業,與縣區建立定向勞務輸入渠道,有就業意願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創業累計達63703人,就業率達到99.32%。
(四)減輕企業負擔穩就業。不折不扣落實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根據人社部、财政部《關于繼續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人社部發〔2018〕25号),我市失業保險總費率由1.5%降至1%,單位繳費費率由1%降至0.7%,并延長階段性降低費率期限至2019年4月30日。2018年,共為全市3595家參保單位減負1680萬元;繼續執行“穩崗補貼”政策,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對全市99家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給予“穩崗補貼”1116萬元,穩定崗位14488個。
(五)加強技能培訓穩就業。根據企業和勞動者需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選拔選手參加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和全省林業、環保等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着力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2018年,嶽陽市共組織培訓各類勞動者56986人,其中:培訓下崗失業人員 5321人、農村轉移勞動力8847人、高校畢業生1863人、企業在崗職工25152 人、創業培訓5713人、貧困家庭“兩後生”(初中或高中畢業後未繼續升學的學生)772 人。
(六)強化失業預警穩就業。增加失業動态監測企業數和崗位數,對重點行業領域進行就業風險預警防範,2018年,我市将失業動态監測企業的數量由2017年的116家增至134家,監測崗位數由原有的89182個增加至103020個,涉及16個重點行業領域,有效預警防範就業風險;同時,在重點鄉鎮設立監測點,全年市返鄉人員數量較往年增加6%,近3500人回流,就近就業創業逐漸成為返鄉人員首選。
二、喜中參憂,問題困難不容忽視
雖然全市在2018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受一系列條件環境制約,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亟需解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隐患有所暴露。就業工作同樣穩中有變,穩中有憂,影響就業的不确定因素明顯增加,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相互疊加,就業形勢較為嚴峻。2018年11月份,我市相關部門對本級和各縣市區96家企業用工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概括起來主要是:一大挑戰、兩個減少、三大壓力、三個短闆。
(一)一大挑戰。即經貿摩擦對就業的挑戰。從前一段看,雖然經貿摩擦對我市就業暫未形成太大沖擊,但也造成了一定影響。據調查,我市有22家對美貿易企業,其中有16家以出口美國為主的企業、3484個崗位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其中又以勞動密集型産品為主,湘陰縣2家企業(涉及紡織品、标準件制造)有裁員計劃,平江縣5家企業(涉及電子産品、竹制品、毛針織品、雲母制品、體育用品)已陸續裁員200人,裁員率達11%;科技類産品也有一定比例,雲溪區3家企業(涉及化工技術、防水技術、生物酶科技)由于市場競争等原因,訂單大幅減少,涉及員工842人,但均未出現成建制裁員;對于列入關稅反制清單産品的企業反應較為劇烈,其中位于嶽陽市經開區的國内油脂加工龍頭企業“道道全糧油股份有限公司”受影響較大,該企業年産值達40億元左右,大豆油占産品份額的40%,該企業中美貿易戰期間進口的6萬噸大豆,被加征關稅5128萬元,給企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同時該企業的原材料一段時期内難以及時有效替代,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侵蝕企業利潤,彙率波動增加企業彙兌成本,存在部分生産線停工裁員風險,但是其他的産業園區企業普遍反映受經貿摩擦影響不甚明顯,勞動用工正常。綜上所述,究其原因,有的是企業轉型升級減員增效需要,有的确實是受貿易摩擦影響。
2019年年初雖然中美元首會晤就貿易戰暫時達成了“休戰”共識,但并不是終戰協議,那隻舉起的靴子并沒有落下來,國際社會普遍看法是中美貿易戰以後“打打停停”“吵吵談談”會是常态,影響難以準确預期。同時從外部來看,我市外出務工人數較多,且主要集中在深圳等沿海外貿依存度高的地區,如果經貿摩擦反彈,可能引發我市外出務工人員大規模集中返鄉回流。平江縣重點鄉鎮就業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下半年農民工返鄉回流數量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0%,該地區的“穩就業”面臨較大挑戰。
(二)兩個減少。一是部分行業用工減少。經調查,嶽陽市經開區部分行業同比用工出現負增長。住宿和餐飲業,就業人數負增長28.1%;制造業,就業人數27189人,減少433人,負增長1.6%,特别是儀器儀表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降幅較大,分别減少就業203人和148人,負增長19.9%和12.3%;另外,汨羅市工業園區部分企業減員裁員約300人。二是部分公司利潤減少。統計數據顯示,嶽陽城陵矶港務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城陵矶港口大豆卸載65萬噸,2018年截至11月底進口美國大豆卸載量僅為34噸,減少了近一半,此舉減少了港區收入約500萬元,減少利潤約200萬元;城陵矶綜保區的觀盛公司被迫取消4萬噸從美國進口玉米的采購合同,取消訂購的美國生産進口汽車500餘台;湖南恒興建材有限公司,2018年四季度訂量大幅減少,利潤減少5%,臨湘市浮标産業同比銷售量下降10%左右。
(三)三大壓力。一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這幾年,我市應屆高校畢業生年均1.2萬人以上,今年更是達到1.53萬人。2018年已有1.42萬人實現了就業,初次就業率92.9%,還剩1100多人沒有找到工作。雖然就業比例不算低,但就業後短期内失業情況比較多,再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和省外來湘就業的畢業生,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壓力不小。雖然我市重點發展的三個千億級産業(石化、食品、物流)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旺盛,但對普高畢業生提供的對口崗位偏少等因素,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二是貧困勞動力就業壓力大。全市有就業意願并在人社部門納入登記範圍的貧困勞動力檔案中的6.45萬名貧困勞動力,未實現轉移就業的還有700多人,已就業的也有部分存在崗位不穩定、收入不穩定等問題,實現就業扶貧總目标,還需打硬仗。三是就業服務信息平台管理運行壓力大。各縣市區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台使用率普遍不高且沒有章法。部分信息員系統操作不熟練,日常業務經辦信息錄入不完整,系統監測數據和統計報表值邏輯不一緻,上報數據不及時、不準确,個别縣市區在上報數據後随即又在系統内進行了業務操作(包括就業失業登記、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公益性崗位人員增減等),恰好在省廳平台提取數據(每個季度末25号)之前,人為造成數據不匹配。
(四)三個短闆。一是服務短闆。基層公共就業服務相對滞後,鄉鎮街道、社區村作為就業服務的主陣地,人員配備與經費保障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服務難以完全到位,離群衆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二是用工短闆。企業用工總體需大于供,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據嶽陽市人社部門組織調查,求職者反應高薪崗位少,職業規劃不清晰,成長空間小;企業反映招人難、留人難,招不到相應的高素質人才等問題比較普遍,新招聘員工流失問題凸顯,最典型的企業如科倫制藥,總員工數1161人,2018年新招374人,當年流失309人。三是投入短闆。我市除每年向上級财政争取就業資金外,各縣市區财政投入極少,大部分縣市區甚至零投入,資金缺口較大,個别縣市區甚至存在地方政府截留就業資金的現象,難以保障政策全面及時落實。上述困難和問題,需要在下階段工作中切實采取措施,重點加以解決。
三、正視問題,聚焦重點克難攻堅
就業工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怎麼重視、怎麼抓都不為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穩就業”工作。我市各級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下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上來,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憂患意識和底線意識,切實增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我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就業風險防控體系。要突出做好就業形勢分析研判。積極對接統計、工商、教育、公安、發改、稅務等部門,主動銜接重點産業園區、重大工程項目,建立就業創業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統一高效的征信管理體系。做實就業常規統計、人力資源市場監測和失業動态監測,緊盯就業關鍵指标和重點群體、重點領域苗頭隐患,做好預防化解工作。采取“一個行業、一個群體、一套方案”的辦法,制訂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應對預案。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摩擦等經濟、産業變化對就業影響,充分預估不穩定性、不确定性及矛盾疊加風險,研究制定應對舉措,科學防範可能産生的影響。
(二)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創新創業是帶動就業的“主引擎”,要廣泛開展創業培訓,拓寬定點機構範疇、建立靈活補貼機制、突出創業培訓後續服務,培育勞動者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創業潛能,提升創業能力。要落實就業資金配套安排,增加創業扶持、就業創業服務補助等激勵性補貼支出。統籌建設一批多要素、高水平的創新創業載體。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創業服務。要進一步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降低貸款門檻,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期限,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要大力實施“雙百資助工程”“最美創業人”等評選活動,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和“雙創”成果展,評選表彰一批優秀創業典型,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全面加強職業培訓工作。職業培訓是提升勞動者素質、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抓手。要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内容,以“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為主要培養方式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和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要加強與教育部門及有關技工學校、高職院校的協調擴大培訓範圍,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技能培訓。積極推廣“互聯網+職業培訓”新模式,提高補貼标準,改進補貼方式,引導勞動者自主選擇培訓項目、培訓方式和培訓機構,提高培訓實效。要落實(湘政辦發﹝2018﹞66号)文件精神,盡快出台我市關于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建設技工大市的實施辦法。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職業标準和企業評價規範為依據,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推進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和項目開發,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務嶽家軍”和“巴陵工匠”。
(四)規範完善基層平台建設。要全面加強基層平台人财物保障。在就業補助資金分配上,提高基層平台規範化建設的投入比例和補助标準,并采取“以獎代補”或“分級直補”方式專款專用。由人社部門統一負責勞動保障協理員的選聘錄用和日常管理,全面開展社區勞動保障協理員和職業指導員培訓,盡快建立專職化的協理員隊伍、規範化的基層平台窗口、信息化的就業服務模式,積極探索完善“互聯網+就業”模式,着力打造“一窗式”“規範化”就業服務平台,提升就業服務整體水平。
(五)突出保障重點群體就業。一是重點抓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要建立實名制登記台賬,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就業見習等跟蹤服務,想方設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就業。對家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要重點幫扶,按規定發放求職創業補貼,特别困難的要兜底安置,确保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二是全面做好“311”就業服務。切實加大就業幫扶,合理确定就業困難人員範圍,強化實名制動态管理和分類幫扶,規範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優先保障确實難以就業的困難人員,确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三是持續抓好就業扶貧工作。全面落實“311就業扶貧行動”,完善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市場運行機制,拓寬就業渠道,通過勞務協作轉移一批,扶貧基地、扶貧車間吸納一批,愛心企業幫扶一批,公益性崗位兜底一批,促進更多貧困勞動者就業增收。四是突出抓好園區用工服務。加強以“新金寶集團”為代表的園區企業勞務用工的對接指導、協調服務,确保企業用工質與量的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