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财富網
近期互聯網等行業減薪裁員的消息時有耳聞,但宏觀就業指标仍然表現強勁,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仍然走低。如何解釋這些現象,2019年的就業壓力到底有多大?這些問題涉及到政策制定,并影響市場的走勢。
中國勞動市場正經曆一場“大變局”。一方面是勞動力供給不斷減少, 比如15-59歲人口自2012年開始下降,且下降速度有加快的趨勢,2019、2020年預計将分别下降180和300萬左右。另一方面,服務業快速崛起,變成了吸收勞動力的“大戶”。部分生活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已經相當可觀,如家政服務業由2015年的2330萬人上升至2016年的2540萬人。2017年我國參與共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700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1000萬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共有2100萬人在滴滴平台獲得收入,其中近400萬是去産能行業職工。快遞行業約有300萬快遞員,而外賣有接近60萬的送餐員。這些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新技術的推動,但也跟政策的支持有關,近年來服務業的稅率下降較制造業更多,其中營改增的影響最為顯著。
“大變局”不僅表現在勞動力的供需方面,還表現為幾個結構性的趨勢變化。無論是農民工還是大學生,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的傾向都比較明顯。90後藍領第一份工作從事服務業的比重為30%,較80後上升了17個百分點;2017屆畢業生進入制造業的比重僅為19.2%,較2013屆下降了6.6個百分點。勞動力向低線城市轉移也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新一線城市的人才流入率和留存率近年來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而藍領在外出打工數年後也有“落葉歸根”的現象,到外省務工的民工人數與在省内務工的民工人數的比率過去十年趨勢性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基準情形下,2019年就業壓力總體上不那麼大,更多是結構性問題,而本輪“穩就業”的政策也主要聚焦供應端而非大幅刺激需求。預計2019年城鎮就業市場的仍然呈現供小于求的态勢。但結構性失業問題存在,其中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可能相對明顯,但部分可通過繼續深造來解決,實際上2018年選擇繼續深造的本科畢業生的比率較2016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左右。前幾年發展迅速的行業(比如互聯網)面臨的壓力也可能上升,而部分制造業仍然面臨“招工貴”的問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政府一方面是通過“四萬億”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是從供應端解決問題。而本輪“穩就業”的重點在供應端(比如對不裁員的企業提供稅費優惠),而非大幅刺激需求。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