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搜狐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記者丁雅雯、胡璐)日前發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發展壯大鄉村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健全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和增收。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态,實現鄉村振興農民生活富裕的目标,迫切需要在農民工就業方面拓展新渠道、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動能。在日前召開的2019中國三農發展大會的分論壇——“拓寬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專題研讨會上,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中央農辦秘書局副局長江文勝等業内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建議進一步研究和促進農民從依靠傳統增收動能向新型動能的轉變,多渠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圍繞農民就業增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農民收入總體看保持着增長的勢頭。但受經濟形勢、國内外農業市場競争等因素影響,農民收入同時也面臨着增速放緩等實際問題。
“從農業内部的增收動力來看,傳統增收動能對增收的貢獻率在弱化,新型的就業增收的動能正在形成和轉換,應該說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方面尚未形成農民增收的主導動力。”尹成傑說,因此,要從六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快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新動能,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傳統動能向新型動能加快轉變。
一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從依靠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大力發展生态、高效、品牌農業。
二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從依靠資源消耗向生态保護轉變,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三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從單純的依靠種養糧食向全産業鍊轉變,真正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
四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從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向科技支撐轉變,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五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從單一經營向新産業、新領域創新創業轉變,從而擴大就業增收的渠道。
六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從依靠政策保護向提高競争力,依靠市場競争來轉變,提高在市場上就業增收的能力。
江文勝說,針對當前農民增收面臨的形勢,需要從發展農村農産品加工業和發揮鄉村資源、生态和文化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的特色農業,以及積極發展鄉村的休閑旅遊、餐飲、民俗、文化體驗、健康養生新産業、新業态等多渠道拓寬增收渠道,同時深化農村改革,重點是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還要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同時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引導産業有序梯度轉移,支持實體産業向小城鎮集聚發展,并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鄉村産業,增加農民就近就業的崗位。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