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才網聯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苦惱?
每天上班覺得自己做着同樣的工作,根本提不起精神,下班了心累,一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就更加心累,腦子裡時不時還會蹦出想離職的念頭,但最終又因為種種原因還是繼續重複自己前一天的生活。
如果你重複着這樣讓人“倍感煎熬”的工作狀态,很可能是遇上職業倦怠了。
01
在我們向陽生涯經手的咨詢案例中,這樣的職業倦怠大緻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比較常見,就是定位不清,缺少規劃。
這類人往往比較年輕,以25歲到28歲最為常見,一方面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職場經驗,但是因為當初在畢業時沒有找好方向,選擇了先就業後擇業,時間一長,弊端自然顯現了出來。
25歲的李雲(化名)就是這麼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大學本科學的是植物科學與技術,畢業在考研做研究與就業之間多有猶豫,最終機緣巧合之下,進了一家廣告公司,做了設計助理。
原先的李雲覺得自己對藝術挺有興趣的,但是真正入了行才發現,做設計遠遠沒有她想的那麼簡單,有數不盡的加班,還有改不完的要求。
為了提升自己的設計水平,她一度報了培訓班,但是自己沒有美術的基礎,始終難以更進一步。
這樣的情況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她被越來越多的安排一些協助活動執行的工作,感覺自己被放棄了一樣。她感覺在這家公司裡找不到自己職業發展的空間,這讓她很迷茫,每天上班都無精打采的。
不甘于這樣,她希望尋求改變。李雲的問題很明顯,要追溯的話,可以說一開始選擇的大學專業就不是最适合她的。
她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是屬于ISFJ保護者,内向、實感、情感、判斷型的她溫文而雅,做事謹慎、小心,擅于思考;有很強的職業道德,一旦覺得自己的行動确有幫助,便會擔起重擔。而霍蘭德職業性格結果,社會型的她熱衷于尋求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更喜歡和人打交道而不是和物打交道。
畢業之後,她迎來了第一份工作的選擇,但是還是因為沒有确切的定位,而成為了一個設計,從她所描述的自己的工作情況和職業倦怠來看,這條職業發展的通道顯然也并不适合她。
在一個人的職業規劃中,最核心的就是職業定位,這是方向性的問題,決定了一個人相當長一段時間乃至一生的職業發展方向,走對了你會覺得滿地芬芳,風景獨好,走錯了就是遍地荊棘,虛度光陰。
找到了症結之所在,經驗豐富的咨詢師很快根據李雲本身的興趣、性格、技能等等多方面考量,給李雲規劃出了人力資源方向的職業發展,雖說轉行一開始也是不小的挑戰,但重新出發之後,李雲果然得心應手起來,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職業狀态。
02
但是職業倦怠不僅僅出現在年輕的職場人身上,資深的職場人有時也難免中招,這類的人往往是遇到了所謂的“天花闆”。
他們覺得自己投入的多,得到的少,感覺自己在做一些無意義的事,一些重複性的工作。很多銀行櫃員都會有類似的困惑,抱着穩定的期待進入了銀行系統,但是日複一日的工作之後,一晃就是7、8年,他們覺得自己看不到未來。
但是随着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長大,家庭、教育、房貸就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在他們身上,而期待的升職加薪卻沒有随着工齡的增長而到來。
這類人運用我們的内外生涯規劃法,其實很好理解。他們的能力不足以匹配想要追求的高薪,即内生涯對自己的外生涯起不到推動的作用。我身邊不乏見過這樣的例子,通過跳槽實現漲薪,但沒想到進入新公司幾個月之後,因為個人能力不達标,被人事約談,要麼降薪,要麼可能就不能轉正了。
在内生涯沒有足夠強大,足夠積累和發展之前,外生涯是極其不穩定的,隻有發展出自己的頂端優勢,培養核心競争力,這一切都會在外生涯,以升職加薪等各方面表現出來,職業生涯通暢了,所謂的天花闆自然就不存在了。
很多職場人都會說自己遭遇到了職業倦怠,當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之後,不妨借機梳理一下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審視自己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也許這将成為你職業生涯的新起點也未可知。
找準自己的職業方向吧~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