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才網聯
越來越發現,做事的邏輯十分重要。很多培訓經理會感覺在工作中可以做的事太少,談不上去支持業務,更談不上工作的價值感。那麼,我們就用3個圈來表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邏輯。
每個職場人都有這3個圈,大家都希望不斷擴大自己的可控圈,所以很多人就會想辦法往高處爬,權力越大,可控圈越大。影響圈受可控圈影響,也與個人本身的資源和能力有關,你如果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可以影響的面就會廣。
1、可控圈:受權力、資源和能力影響
在職場中,權力、責任、利益是每個崗位正常運轉必須要界定清晰的3個要素,所以在組織中,越往高層其權力和責任會越大,能夠決策和控制的工作範圍也會更大,這是金字塔結構所決定的。華為倡導“讓聽得見炮火的人來決策”,希望通過制度和流程的重塑,通過更大範圍的授權,來擴大一線作戰者的可控圈。但是,其實他們能夠控制的事還是有限的,因為涉及到資源調配、部門協同、轉型決策等工作肯定還是需要高層來決策,這是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的,其作戰單元的範圍本身就比較小,可控圈就會比較小。
培訓經理一直抱怨自己在公司内可以做的事太有限,那就是在其崗位描述中更多是關于組織培訓班、構建培訓體系等内容,也就是在培訓組織的範圍内,你的工作範圍局限于培訓事務性工作相關。你能夠去決策和影響的範圍就這麼大。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可控圈除了受權力影響外,另外兩個影響要素就是你擁有的資源和能力。在有些組織裡,培訓費預算是計提制,培訓部門每年可以用的預算很多,也就是你擁有了可以調用的資源,那這些資源可以用在請外部專家、可以用在支持業務發展,為業務部門提供更優質的課程和服務,這樣你就把這個圈放大了,當然前提是你得擁有支持業務的能力。
所以,組織賦予你權力和資源,也不代表你的可控圈裡的工作就一定是可控的,最重要的還是你的能力,如果你的能力足夠大,就可以擴大你的可控圈。
比如我一個朋友曾在一家民企工作,業務部門給出一個需求“跨部門溝通能力培訓”,你看他認為你的可控圈就是“找個老師來上課”,但是我朋友經過調研發現,跨部門溝通有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部門間的職責、流程界定上存在模糊地帶,然後就會出現推诿扯皮現象。所以他就及時向業務部門老大彙報了這個問題,業務部門老大問他怎麼處理,他說可以親自負責重新梳理界定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梳理部門間合作的工作流程。後來他很好地完成了此項工作,赢得了老闆的認可。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可控圈的大小也會受制于自己的能力,當然你要擁有這樣的能力,首先得有意義去擴大這個圈。
2、影響圈:除以上因素外,還受意願影響
有些事你控制不了,但是你可以去影響。影響力的大小當然也有權力大小相關,比如部門負責人盡管有很多事也決策不了,但是他可以去影響,包括影響企業高管或其他部門負責人。
影響力的大小還與個人能力和意願有關。這個能力主要表現為構建人際關系的能力,我們看到能夠做得很好的企業大學負責人都是這方面能力很強的人。他們善于與業務部門、企業高管構建良好的關系,赢得他們的支持。如果企業大學負責人做不到這一點,僅靠所謂的培訓方面的專業是很難赢得支持的。
具體來看,這種能力又表現為看問題的角度、人際敏感性、把握需求尋求共識、說服力等。如果你看問題就是站在培訓班這樣很小的範圍内,那顯然影響的範圍也會很小,你如果站到公司整體發展的角度看問題,那視野擴大了,影響圈也可能會擴大。另外,人際敏感性很強的人通過會敏銳認識到其他人的内在需求是什麼,然後在自己需求和他人需求之間尋找共識,實現雙赢。而這個過程中,要讓對方意識到你是在幫他,這件事做好對他們也有好處。舉例來說,如果你希望某領導出席你的培訓活動,給你站台,那你不能僅僅說“請領導賞光、請領導支持”這樣的語言,你如果隻說這樣的語言,就演變為他是來幫你的,你是求他的。你要讓出席領導認識到,這件事對他們部門有好處,同時有利于提升他的影響力和領導力,當然前提是領導對這方面有訴求。
其實,能力可以大幅度提升的前提是有意願,所以擴大影響圈的首要條件是你有意願這麼做。培訓部門在組織内部的地位和價值與影響圈的大小直接相關。如果你大量時間就是坐在辦公室,那很難想象你在組織内有多大地位。要去影響業務部門,首先你得走近他們,真正地去幫助他們成長,而非“僅僅是為了完成工作”或者“管控的姿态”。
影響圈的價值在于,如果一件事不在你的可控圈裡,那就判斷這件事在誰的可控圈裡,讓這個人進入到你的影響圈。結論就是你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去影響組織裡的高管和業務部門。
職場中每個人都需要擴大自己的可控圈和影響圈,而通過以上分析,擴大這兩個圈就要在權力、資源、能力和意願四個維度去提升自己。但是權力和資源不是憑空來的,要靠自己的能力積極去争取。
這裡的關鍵詞回到了“意願”,什麼是意願?意願和你“想要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息息相關,想想看,你想要什麼?你想要成為什麼樣子?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