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才網聯
2018年已臨近收尾,有人認為這是“集體販賣焦慮的一年”。
确實,社交媒體上随處可見一些類似《XXXX,你隻是假裝在活着》《還能淡定多久?你的朋友XXXX已經年入百萬》《XXXX套現XX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抛棄你》這樣的流量文章。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你趕不上節奏,隻得氣喘籲籲。眼前的現實像一台戰車,逼着你我加速快跑,生怕慢一步會步步皆輸。
我想起幾年前,UC聯合創始人何小鵬說自己面臨“中年危機”,當時,他才37歲。何小鵬說:“我理解的中年危機,是說我的夢想已經到這裡了,戰鬥的感覺沒有了,我的下一步怎麼走,不知道方向,也沒有方向。”那時,他覺得自己還不能退休。
他有一個說法,廣東有一種天氣叫“回南天”,天氣回暖,濕度變大,這種天氣之下,家用電器如果長時間不打開,就再也打不開了。人也一樣,過早陷入到一種很閑散的生活狀态時,機能和思維很快會退化。UC被阿裡巴巴收購以後,何小鵬選擇轉換賽道去造車,這是一個更加艱難的賽道。
如何抵禦“焦慮感”、抗拒“危機感”?要占據一條屬于自己的賽道,而且越走越寬。
你事業的賽道長度,幾乎可以決定你人生的終點。踩在什麼樣的賽道上,決定你未來的成長空間和瓶頸。
這裡,我想基于三點系統讨論一下互聯網時代的“賽道思維”:
1、為何你的賽道總會遇見“堵車”?
2、為什麼說做事情的量級,決定一個公司的長遠前途?
3、如何真正擁有屬于你自己的賽道?
孫正義曾說過,過去20年,如果投資制造業,回報率是12倍,如果投資互聯網,回報率是超過700倍。所以,正确的事情就是要緊盯賽道。那麼,互聯網時代的“賽道思維”有什麼不同尋常的地方?
01
為何你的賽道總會遇見“堵車”?
互聯網已經普及20多年,要是有人問你“互聯網時代最根本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我的答案就三個字——反平庸。
有一個“比特創業法則”——市場份額遵循721原理,老大占70%,老二占20%,老三以後總共占10%。
仔細想想,絕大多數App不僅不能掙錢,而且是倒貼錢請人使用的,但是好的App每年赢利過億。電商平台、移動支付或是O2O的服務,第二名永遠隻能仰望第一名的估值,第三名之後幾乎沒有存在價值。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線上點餐、網約車、互聯網金融幾乎都是這樣,老大活得很好,老二勉強維持,老三以後幾乎就是等死。
如果你公司不是第一,你在這條賽道上的發展前途,必定會遇見“堵車”甚至“堵死”。你的職場生涯也是如此,不頭部,無活路。
比如,你做遊戲開發,一流工程師的收入是天價,而很多三流工程師的收入一個月不到1000美元,比掃廁所的老阿姨都低很多。那些專業人士(諸如會計師、律師、投資經理等等),一流水平的收入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十幾倍幾十倍,一般水平的經常免費給人提供服務。前沿科技領域更加殘酷,比如開發語音識别技術,你将錯誤率降到8%,已經很厲害了,可是你的對手隻有7.95%的錯誤率,你會立刻出局。
不是5%的一流水準,你幾乎會被擠出賽道。在這個“反平庸”的時代,會赢的人将會赢得整個賽道(甚至賽場)。
過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天使投資人是特别牛的一群人,有大把資金、有人脈網絡,投對一個好項目往往有幾十倍、幾百倍的超額回報。然而,這大多是假象。而真實情況是,矽谷、深圳90%的天使投資人都僅能混日子而已,好項目、好機會都被5%的頭部機構分食幹淨了。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