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才網聯
01
熟能生“厭”
這年頭,人幹得好好的,嗷的一聲,就“職業瓶頸”了,就進入“職業倦怠期”了,誰要是不想創個業、不去做點自己喜歡但沒有錢賺的事,出門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以前有一位同事,資深廣告文案,忽然有一天跟我辭職,問他到哪裡高就,他說回家寫小說。一年後,圈子裡傳他回來上班了,估計是錢用完了,小說也沒有動靜。隻是這麼一折騰,他覺得自己還是更适合做廣告。
也有一去不回頭的,多半是創業去了,每次看到他們,都在談不同的生意,邏輯一次比一次強大,前景一次比一次廣闊,搞得你不投點錢都不好意思。其實大家都明白,之所以不回頭,是因為上班時積累的那點家底還沒耗完。
過去是熟能生巧,現在是熟能生“厭”。
隻要你在某領域有點能耐,好像都要經曆“職業倦怠”。其實也不難理解,工作做到得心應手時,同時也意味你在此領域未來能取得的進步将越來越小。
這在經濟學上叫“邊際效益遞減”,好比你肚子餓了,吃了三個包子吃飽了,雖然這三個包子都是一樣的,但對你的意義肯定是第一個最香,第二第三個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02
為什麼會出現
“再怎麼努力也就是如此了”
“邊際”這個詞,有點學術化,其實差不多是“增量”的意義。你昨天賺100元,今天賺120元,20元是“邊際效益”,如果明天賺150元,再多賺30元,就是“邊際效益遞增”,明天賺130元,隻多賺了10元,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與“邊際”相對的概念,就是“存量”或者“總量”。
窮人羨慕富人,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富人的“總量”,住别墅、玩遊船、聲色犬馬,揮金如土,但富人并不覺得自己有多快樂,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增量”,也就是“邊際效益”,來判斷的——如果去年是歐洲十五日遊,今年除非去南極,否則就是“邊際效益遞減”。這也導緻了一個人在職業發展中的客觀業績,和主觀上的自我評價,有較大的差異。
如果去年做的是500萬業績,超過了任務100萬,今年指标是700萬,那麼,你不做到800萬,就很難獲得和去年一樣的成就感,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那麼明年呢?做到1000萬也沒有用,因為增量對你可能隻是一個數字遊戲了,想要“邊際效益遞增”,必須要用新鮮的東西,比如負責銷售區域的變大了、管的人變多了。
既然人的自我評價來自于“邊際”,而非“總量”,一旦工作能力出現“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往往就是“職業倦怠感”産生的起點,轉化成人的直觀感受就是工作沒有激情、業績沒有驚喜。
“邊際效益遞減”其實是人生的正常狀态,而“邊際效益遞增”屬于逆流而上,想要始終保持“遞增”,那更是難上加難,首先要知道,“邊際效益遞增”是如何實現。
我把一個人獲得工作上的成就的資源要素分為兩類:
資源要素A為專業知識、知識面、思維方法、性格優勢、家族的社會關系等等
資源要素B為時間、努力程度、再投入的資本
資源要素A相當于一家工廠的廠房、技術産權、機器設備、許可證等等一次性的固定的投入,所以它的主要投入期是在大學和剛進入職場的兩三年,在這短短幾年内,投入曲線上升很陡,之後的投入就越來越緩慢,真到停滞,投入曲線走平。
而資源要素B是需要持續不斷投入的,相當于一家工廠要持續運營所需投入的原材料、人力資源、流動資金等。它的投入曲線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條向右上傾斜的直線。
我們假設100個要素A可以和100個要素B配合産生100個個人産能。因為要素A是先投放的,在100個A投下去後,B再開始從0到100的投入,這個階段的産能就像汽車剛剛啟動,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的,屬于“邊際效益遞增”期。
這就是職場最初的快速進步期,感覺每一天都能學會很多東西,每一個月做事的熟練度都在增加,每一年看問題的眼光都在變化。
但B在100之後,繼續投入的話,就會受到要素A無法同步增加的制約,進入“邊際效益遞減”期。
一個大學生和一個高職生在同一車間同一個起點,但幾年後的成長高度相差大。從“邊際效益遞增”到“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就是“職業瓶頸”,并不取決于資源要素B的投入,而是跟資源要素A的高度有關,出現“再怎麼努力也就是如此”的情況。
而“職業倦怠感”隻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讓現狀看上去并非是自己能力有限,隻是忽然失去了興趣而已。
出現“職業倦怠感”确實讓人無能為力,因為資源要素A是一種類似固定資産的早期投入,感到瓶頸已經是職場幾年後,正值資源要素B的大量投入,時間精力上都成問題。
而且資源要素A的投入沒有即時回報,導緻很多喜歡走“捷徑”的“聰明人”,不重視基礎知識、思維方法的積累,隻想着要“投入就有産出”的幹貨。
我們身邊往往越聰明的人,“職業倦怠感”出現的越早,在該領域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早期表現平平,但厚積薄發的人。
我之前在廣告公司發現一個規律,那些在學校裡就緻力于做“飛機稿”的聰明學生,在職場初期很占有優勢,但也很容易對廣告産生厭倦(其實是能力瓶頸)。而能在這個浮躁的行業紮根下去的人,最先往往是做其他行業工作,帶着相當多的人生積累和不受專業限制的思維方式進入這個行業,因為A要素的積累很高,才能把“職業倦怠期”盡量往後推延。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