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浦東要聞
去年5月,上海出台“青年就業見習新政”。新政中,當年見習留用率超過50%的就業見習基地,給予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帶教費補貼。另外,學員對象也擴大了,面向對象從原來的16歲到30歲,擴展到現在的35歲,而群體範圍擴大至大中專院校的畢業學年學生。目前,浦東新區共有93家青年就業見習基地,新政實施以來,共有700多名青年通過這項新政成長起來,也有不少見習基地企業招到了滿意的青年員工。
提升能力的“加油站”
和一般的大學生實習、工作試用期有所不同,青年就業見習基地為學員們帶來的是實打實的技能提升“幹貨”。
位于上海自貿區内的上海萬曆報關有限公司,20多年來一直深耕報關業務。“優秀的報關員是我們的資源”,公司董事長張東峰說,“而青年就業基地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秀員工。”萬曆報關很早就參加了青年就業見習基地項目,現如今約有一半以上的公司高層,都是從當年的“學徒”成長而來。
家住高橋鎮的小沈曾是名“待業青年”,沒有一技之長的他,投出的簡曆都“石沉大海”。漸漸地,性格腼腆的小沈甚至都陷入了自卑、自責之中。今年8月,在朋友的推薦下,小沈在社區招聘會上了解到青年就業見習政策,并順利進入萬曆報關見習。基地為小沈配備了一名資深帶教老師。“見習一開始有些壓力,我一直不停地問帶教老師,害怕出差錯。”小沈笑着說。
打字需要達到每分鐘160字中文、220字英文,一周内,熟悉至少200個品名,熟練掌握相關海關政策……張東峰笑稱公司為這些年輕人安排了高強度培訓。有一些年輕人“铩羽而歸”,但更多的年輕人在這樣高強度的訓練下,迅速提升了技能,完成了蛻變。“不管這些孩子最後有沒有留在我們公司,他們在就業市場上都是‘搶手貨’。”張東峰說。
進入優質企業的“直通車”
“要不是走了青年就業見習這條路,我可能無法在現在的‘舞台’上一展拳腳。”任洪濤就是見習政策最早的受益者。2005年,任洪濤申請了上海三菱電機·上菱空調機電器有限公司的青年就業見習。如今,她已經是該公司人事科科長。
在參加青年就業見習之前,任洪濤在一家小公司任職。雖然能力出衆,但是想要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制造業企業,卻阻礙重重。“幾乎所有大企業的招聘啟事,都列出這麼一條:擁有至少兩年相關行業經驗。”任洪濤說,“沒有經驗的人,連簡曆關都過不了。”當時得知青年見習政策後,她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在見習期内,任洪濤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能力,并順利提前結束見習,被公司錄用。任洪濤如今的成就,固然和自身的努力與實力有關系,但幾乎“零門檻”的青年見習政策,卻是優秀青年進入優質企業的“直通車”。
去年剛畢業的盛慧莉也成了一個幸運兒。上海海洋大學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畢業的盛慧莉在精英雲集的上海,算不上出衆。校園招聘會、網申……幾個月的求職季中,小盛的簡曆投出去了不少,收到回應的卻不多。幸運的是,機智的小盛及時找準了自己的定位,申請了上海三菱電機的見習生。最終,專業對口、勤奮好學的她被單位成功留用。
開拓招聘的“新渠道”
“青年就業見習政策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密爾克衛化工供應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管理部總經理王敏說,“今年公司上市後業務迅速擴張,急需熟悉業務的客服人員,但是傳統的招聘方式很難招到人。這個政策對我們來說是個大利好。”
作為一家化工物流供應鍊上市公司,客服人員是黏連各大客戶的“核心”。但是以往,客服的流動性非常大。通過青年就業見習新政,密爾克衛一下子多了13名專業客服人員。談夏波今年3月通過招聘網站申請了見習,由于之前學過物流管理,小談迅速熟悉了化工物流的相關知識,如今已經是一名“獨當一面”的客服人員了。
浦東新區就業促進中心職介服務科科長潘峰介紹,去年新政實施後,除了吸引學員們踴躍報名,相關企業的積極性也提升了。“見習新政使企業在篩選人才上有了更多的政策扶持,既幫助企業減輕了用人成本,又擴大了人才選擇的渠道,同時也為青年和學生參加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潘峰說。
“現在,見習已經是我們招收員工的一條重要渠道。”王敏說。
任洪濤回憶,十多年前,見習有一部分是焊工這樣的初級崗位,新政後,公司在見習基地設置的都是助理工程師、質檢員這樣的技術型崗位。“隻要符合公司的要求,這些學員都納入我們人才計劃的考慮之中。”任洪濤說。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