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在棉蘭度過了半個月,比起剛剛到這邊時各種狀況頻發的狀态,這半個月也讓我漸漸地了解和适應了這個學校、這個城市。亞洲國際友好學院是由蘇北華聯集資創建的,在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當地的華人、華僑,所以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感受沒有那麼的深刻。但是走出校門來到學校外面的世界,便能切身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校内我最能夠感受到的是當地的飲食與宗教文化,一開始我最不适應的也是當地的飲食,這邊的飲食和中國的有很大的不同,這邊禁止飲酒,菜的口味也是偏重,常常會放蒜蓉以及胡椒來調味。在來到棉蘭的第一天,正好中午時分,耳邊響起了奇異的曲子,經過校内老師解釋才知道這是學校周邊的清真寺中流傳出來的聲音,每天中午和傍晚清真教徒們就會放曲子禱告,每到周末我都會外出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也發現棉蘭當地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竟然也有些許的中國寺廟和印度寺廟。來到學校以後我們認識了很多華人老師——華語系主任羅愛瑾老師、教育部主管姚曉芬老師以及外事部主任李佳林老師等等,他們都是在棉蘭土生土長的華人,在我們剛剛到這邊的時候給予了我們很多的關心和問候。當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亞院的副理事長,我們叫他洪先生,他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熱情并且非常有童心的“老人家”。在我們來到亞院還不到一周的時候,洪先生就邀請我們品嘗印尼當地的特色菜,在席間還不斷地給我們介紹印尼的特色菜,還給我們推薦印尼好吃的炒飯——巴東炒飯。除此之外,洪先生還帶我們到他的私屬小咖啡坊,給我們介紹原咖啡豆如何烘焙,并且現場展示烘焙、沖泡咖啡招待我們。
除開飲食和宗教方面,在衣着和交通方面也和國内大不一樣。在棉蘭的馬路上随時可以看到帶着頭巾穿着長裙的女子,出于宗教信仰原因,這邊的思想觀念都比較保守,在校内我們也被告知即使外出也最好不要穿露胳膊和膝蓋以上長度的服飾。當然有一樣服裝除外,那就是這邊的民族服裝——巴迪!剛到棉蘭的我不清楚情況,所以在學校的迎新活動上為表隆重便着了正裝,被大群學生用異樣的目光洗禮後才得知在棉蘭隻有公司的實習生和學校的學生才會穿上白下黑的“正裝”,而一般舉行大型活動的時候大家都會穿巴迪以表隆重。來到棉蘭之前,我以為棉蘭會如同國内的都市一樣道路寬闊、燈紅酒綠,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棉蘭的道路比較窄所以常常會有堵車的現象并且堵車時間較長,這也是導緻很多學生不能按時上課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國内我們提倡的是低碳出行,而在棉蘭大家幾乎都是開着私家車飛馳在馬路上。當然也有公交車,然而這邊的公交車和國内的公交車也大不相同,棉蘭的公交車和國内的面包車一樣,不同的是棉蘭的公交車沒有固定的車站,随時可以停下等你上車,在車上也沒有固定的座位,上車以後大家就圍坐一圈,車門也是不會關閉的,出于安全考慮我并沒有嘗試過這邊的公交。
身在異國,感受最明顯的便是當地的語言,如果我是在英國或是美國這些說英語的國家,或許我的感受不會那麼的強烈,然而身在印尼,我面對的、感受的是一種我完全沒有接觸、了解過的語言。說實話,如果說棉蘭這邊不說英語那确實有點誇張,但是說棉蘭當地人所講的英語在我聽來并不是我學過的英語這一點都不誇張,明明是我認識的單詞可是從當地人口中說出來我卻聽得一頭霧水,多番解釋以後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單詞呀!
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都一直是一個難點,而漢字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它具有音形義相結合的特點,漢字的筆畫、結構等等都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學習的難中之難。現如今,漢語教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讓文化和語言教學相融合,另一個則是漢字的教學。而在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大部分學生都是華人、華僑,很多同學都是在家庭或是初高中有接觸過甚至系統的學習過漢語,其中80%及以上都是為了交流而隻停留于口語方面,所以漢字便成為了學生學習漢語的瓶頸,即使能夠有比較流利的口語表達,但是漢字的書寫能力卻非常低。
記得我上的第一次課,是商務漢語的初級班,一開始我對于從哪方面教他們并沒有明确的方向,但是見了他們以後才發現,班上六位學生其中五位都擁有很流利的漢語表達能力,但是卻連自己的中文名字都寫錯甚至不會寫。在和學生不斷的交流中我發現,同學們寫漢字很“困難”有三個原因:其一,由于漢字是方方正正的,學生們便會覺得漢字就是一幅畫,所以漢字是畫出來的,而非一筆一畫寫出來的。他們的這種觀念,影響了他們書寫漢字的準确率,也有可能是受到他們本身母語的影響,在書寫時常常能看到學生們把一些筆畫寫成字母,如“等”字,學生們常常會把“竹字頭”寫成兩個“k”。其二便是書寫漢字時的筆順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習慣了先寫自己認識的或者是先寫自己覺得好寫的,而不是按照漢字的筆順來寫,比如“恩”字,同學們往往先寫外面的“大”字,之後再寫“大”外面的框,最後寫上“心”字,而這還是在學生們能夠看到這個字的前提下寫的,在不看這個字隻聽讀音寫的時候,“恩”上半部分的“因”字便會被寫成“國”。
對于學生書寫漢字的遇到的困難,我也盡量以簡單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記憶這些漢字,并且根據學生們的聽寫以及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找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第一便是從認讀筆畫開始,循序漸進。很多學生對于寫漢字是一無所知的,因而筆畫都不認識,于是我從最簡單的筆畫開始教。即使如此,依舊有學生會把筆畫寫錯,如學生們會把提寫成短短的撇,這時候就要把筆畫放大,緩慢并且一筆一筆地在黑闆上書寫,這時候我會帶上毛筆和水寫布,讓學生們看清楚運筆的方向和筆畫的細節,之後讓學生們跟着我一起在空氣中書寫,書寫兩遍之後再讓學生自己寫,我再檢查對錯,這樣便可以立刻糾正學生書寫的錯誤。其次便是将漢字拆分,亦或是将所學漢字編成一個個小故事,讓學生們記住這個漢字的結構,方便學生們記憶和書寫漢字。
作為一名漢語國際專業的實習生,我深知自己不但要給學生們傳授漢語知識,而且要帶領着他們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除此之外,我還承擔着向亞院師生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重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會穿插許多優秀的中華元素。比如旅遊商務班的課上,碰上中秋或是國慶,我便會做一個節日小專輯,給他們介紹相關的文化知識,作業便是讓學生們用漢語給家人朋友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漢字的教學要求的是認真、仔細,從小到大、由易入深,同時要及時地幫助學生去對學過的漢字相關知識進行總結、概括、歸類,長此以往,學生便養成習慣,自己就可以将漢字歸類,記住難寫的漢字。總的來說,對外漢語讀寫課的教學與聽說、綜合課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讓學生對漢字感興趣并且願意記住漢字對學生們學習漢語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學好漢語的基礎。
兩月有餘的異國工作生活雖不能夠說收獲頗豐卻也是難忘而有包裹的經曆,也要感謝這兩個月來我的學生們的照顧,讓我在這個陌生的國度生活的更加遊刃有餘。我的學生們也都是華人,非常地熱情,常常會帶着我這位中國老師外出看看,給我介紹不同的特色小吃還有一些好玩的地方,讓我在這個陌生的過度不至于有那麼明顯的孤獨感。而學生們對于中華文化的喜愛和熱情讓我為自己是一名漢語教師而驕傲而自豪,也讓我更加沉醉于中華文化獨特而典雅的魅力中。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繼續言傳身教,向喜愛中華文華的印尼師生傳播更豐富的語言和文化知識,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