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師苑洋2018年7月19日-7月28日于雲南昆明參加第十四屆全國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
(第一排右起第四位為苑洋老師)
“全國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China Linguistics Summer Institute,簡稱 CLSI)”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複旦大學、南開大學輪流舉辦的大型語言學講習班,自2002年起已舉辦13屆。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辦、雲南大學文學院承辦的第十四屆CLSI講習班,今夏已于美麗的春城昆明成功舉辦。
本屆講習班共兩門課程。從7月19到7月28日,包括“曆史語言學”和“語音學”兩門課程及若幹講座。授課專家包括戴慶廈、陳保亞、董秀芳、孔江平、李愛軍、劉丹青、羅仁地(Randy LaPolla)、麥耘、汪鋒、吳西愉、姚瑤、張光宇等。講習班共有來自海内外各高校、研究所的225位學員報名參加,既包括高校教師,也有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第一門課程為“曆史語言學”課程,以曆史比較課程講授為主線,專家講座貫穿其中,系統而全面地為學員講解了曆史語言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實踐操作的理論方法。
北京大學陳保亞教授的課程涉及同構、對應和同源等問題,他以漢傣語的接觸過程及結果為例,說明了語言接觸也是造成語言同構的可能原因之一;同時,用大量例證清晰地講解了曆史比較單位的提取以及“何為完全對應”這些曆史語言學的關鍵性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戴慶廈教授以景頗語弱化音節個案研究為例,講解了景頗語弱化音節的共時特點、曆時來源的多源性以及複輔音到弱化音節再到單輔音的演變曆程。戴慶廈老師以景頗語為例所講的“共時窺見曆時”,與陳保亞老師的同構同源相互呼應,使學員更好地理解了語言的同構與同源之間的多樣關系。
北京大學汪鋒教授為學員們系統講解了如何利用共時與曆時材料來重構原始語言。北京大學董秀芳教授的課程以詞彙化理論、語法化理論與漢語研究為主旨。
此外,“曆史語言學”課程還包括以下講座:著名藏緬語研究專家、南洋理工大學羅仁地教授帶來的“曆史語言學與語言類型學、語言接觸學”。
香港理工大學姚瑤教授帶來了“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sound change”。雲南大學羅江文教授為大家帶來的“彜語轉用漢語的漸變規律”,以峨山彜語為例清晰地闡釋了語言轉用這一動态過程。台灣清華大學的張光宇教授的“曆史語言學與漢語音韻”從漢語音韻的角度出發,介紹并分析了漢語音韻學尚存的幾大争議以及各家看法,更好地幫助了各位學員打開思路,積極思考。
第二門課程為“語音學”課程,以語音學及語言習得、語言障礙為主題。
社科院語言所的麥耘研究員首先做了題為“建立音法演化庫藏類型學”的講座。
北京大學孔江平教授為學員們帶來了四次課程。第一堂課,孔江平老師介紹了語音發聲研究。第二堂課承接第一堂課的内容,由普通話的發音描寫講到了普通話的語音多模态研究。第三堂課孔老師在其博士生的協助下重點講述了語音的感知研究,包括元音、輔音及聲調的感知研究概況和感知研究的相關方法和技術。第四堂課孔老師主要介紹了其近年來所做的音位功能負擔量研究。
北京大學吳西愉助理教授同樣為大家進行了四次講授。第一堂課,吳西愉老師首先展示了2018年 Science 發布的全世界前沿的125個研究問題。第二堂課的内容包括語言障礙概論、語言和大腦、注意和記憶等,介紹了語言障礙的各種類型及其大腦神經機制缺陷,特别是北大語言學實驗室近年來所做的關于閱讀障礙及注意力、記憶等相關方面的研究。第三堂課則介紹了大腦研究的常用工具,包括經顱磁刺激、PET、fMRI、腦電、腦磁等等。第四堂課是關于語言障礙的講座,主要涉及閱讀障礙和孤獨症。
社科院語言所李愛軍研究員帶來的講座主要介紹了社科院語言所語音與言語科學重點實驗室持續多年的“語音習得與認知發展”研究。
課程中間還穿插了學員學術分享活動,我院教師苑洋作為青年教師代表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論文《海南軍話語音變異研究》。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苑洋)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