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新時代如何進行新聞的采訪與寫作,在逐鹿天下的新媒體時代分得一杯羹,3月16日下午4:00,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劉為明教授與專業老師與新媒體1701的部分學生一起分享關于新聞采編的創意與策劃。參加本次研讨活動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師還有馬麗萍教授、高晨老師、張玲老師、花靖超老師、申素樣老師和陳傑老師。
劉為明教授分3個方面介紹了自己的教學探索與實踐:第一,互聯網時代新聞發布、傳播與接收的全新特質;第二,互聯網時代新聞采編創意性的本質特征;第三,互聯網時代新聞采編創意策劃的理念、方法及路徑。對于如何創新的問題劉老師還進行了深入分析,簡單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提高活力、提升質量、綜合運用、去嚴肅化。能否寫好一篇新聞,取決于這篇新聞的采集篩選、文字編輯、圖片加工、技術維護等方方面面。若想積累忠實的粉絲、提高新聞的内容形象力,必須讓前瞻的媒體觀念、不斷的思想源泉、強大的新聞寫作能力并駕齊驅。同時,文風大膽、視聽結合、風格新穎也是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随後,網絡與新媒體的專業老師們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張玲老師認為随着數字科技的發展,微信等自媒體平台的功能将會越來越完善。目前微信公衆平台有分欄、連接、微網站等特色功能,因此微信公衆号對技術的掌握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僅僅依靠文字輸出難以攬下所有環節。如果内容、技術和維護等安全環節沒有做好,就無法保證新聞作品的高品質産出。新聞素材的采集篩選、文字的編輯、圖片的搜集加工、視頻的運用等,都關乎着能否寫好一篇新聞,也需要寫作者注意聆聽用戶心聲,洞察用戶需求,學習掌握新的技能,确保新聞寫作的動力和品質。隻有讓前瞻的媒體觀念、不斷的思想源泉、強大的新聞寫作能力“并駕齊驅”,才能迅速地積累粉絲,提高内容影響力。
張亞楠同學分享了自己去崖州,采訪崖州民歌的守護者與傳唱者,希望能通過講訴他們的故事,讓人們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有更多地認識和了解。為了吸引年輕群體的關注,陳傑老師建議以後這種采訪和調研的活動要經常去做,然後建立屬于自己公衆号,在自媒體平台上多寫作、多傳播,以更加短小、親近、活潑的文字配合上圖片、視頻等形式傳播出來,讓更多的人關注轉發,形成粉絲效應,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新媒體實踐形式。
最後,劉為明教授總結說:“創新,是生存;墨守成規,便意味着毀滅。保守是舒服的産物,而創新是新媒體發展的生命力。身處于新媒體時代的我們,應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勇于創新,共同塑造網絡時代新聞采寫的舊貌新顔。”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供稿 文/甯格圖/甯格 指導老師:劉為明、陳傑)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