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消冰又釋,景和風複暄 ——記印尼華文教育的複蘇與發展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苑洋)


  • 2017
  • 11/23
  • 17:54
  • 印尼研究中心

  • 1609
  • 浏覽量
       引言: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國家民衆民心不斷相通。兩國相交,言語先行——華文教育在倡議推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普及華文的過程中,衆多華人華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印度尼西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也是海外華人華僑最多的地區。但是華文教育在這個原本最豐沃的土壤上,卻經曆過“萌芽—發展—中興—衰落—滅亡—複蘇”的過程。世界華文教育發展史上,再沒有哪個國家像印尼一樣曲折複雜。而生活在印尼的華人華僑們為了華文教育的“留根工程”近一個世紀以來書寫下一部“血淚史”。今天,筆者就随着印尼華僑蔡昌傑老人的回憶帶領大家走進這段曆史——

       一、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2017年8月27日,是我第一次見到印尼雅加達教育協調機構(雅協)執行主席、第二代印尼“瓊僑”——蔡昌傑先生。那是雅協一行三人到訪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與學校商談國際合作事宜。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副校長、人事長車怡女士和國際合作處、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老師們與蔡老一行進行了會談。



       會後,我對蔡老進行了簡單的采訪。他表示能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進行漢語培訓、派遣實習生、冬夏令營等合作非常高興。“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便是我對蔡老的第一印象。臨行時,一再歡迎我們到印尼,到雅協的“家裡”看看。



       數日後,我有幸帶着采訪任務來到印尼。抵達雅加達後,幾經輾轉,來到了“香港城”東隅被稱作Sunter Agung的一個地方,雅加達華文教育協調機構(簡稱雅協)的總部自2001年成立起便在這棟簡陋的三層小閣樓裡。




       走進蔡老的辦公室,就看見書架上放滿的漢語書籍,牆上挂着的來自中國各個高校贈送的錦旗。“這都是國内高校的領導來訪問時送給雅協的”蔡老笑着說:“來的人都說我這兒簡陋,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屋不在華麗,有書則香。”
身材清瘦的他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一談到印尼華文教育,卻目光矍铄,風骨铮铮,言語锵锵——
       二、悠悠幾經年 長驅入愁懷
       近代史上的印尼經曆了相當長又複雜的殖民時期,先後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家侵占過,直至上世紀中葉才正式獨立。在這樣的歲月長河中,印尼的華文教育也同樣滄桑坎坷。
印尼華語學校的曆史源自1860年漂流到海外的中國人在荷屬東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創辦的“明誠書院”。師資基本上是福建沿海地區落第的秀才,教學風格類似于私塾,教授的内容一般是四書五經。所以這個時期的華語學校不屬于現代華文教育,但它促進了現代華文教育的誕生。
       1901年巴城中華會館中華學校堂成立,成為印尼現代華文教育的開端。之後,各地此類新式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由于發展迅速并且強調民族主義,華文學校遭到荷印殖民政府的削弱和限制,陷入生存艱難的境遇。但這些并沒有消退華僑辦學的熱情,在長期艱苦的抗争下,華僑學校仍保持着較快的發展。  
二戰時期,日本在印尼實行奴化教育,關閉所有的華僑學校。1942年日本開始允許複辦華僑學校,但目的是在課程上強行實施法西斯教育。這時的華文教育受到的是毀滅性打擊,一些華文教師不得不把華文教育轉入地下,開辦補習班,以此來保住印尼華僑的這絲“星星之火”。
       二戰後,荷蘭政府卷土重來,他們為了得到華人的支持加上此時的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華人華僑國際地位上升,印尼的華文教育才得以複蘇。這個時期,華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教學質量也大幅度提高。 
       1949年印尼真正獨立後,成為東西方往來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也是世界上移居華人最多的國家。但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對華文教育采取制約措施,使印尼華文教育由盛變衰;第二任總統蘇哈托上台後,發動“9.30”事件并指責中國支持印尼共産黨暴動,最終與中國斷交,強行實施同化政策,取締所有華文學校,禁止使用漢字甚至要求華人改名換姓。1966年印尼代總理羅斯音阿蔔杜甘尼宣布關閉印尼所有的華僑學校,并迫害華校領導和教師,至此,半個多世紀以來曾興旺一時的的華文教育在印尼國内不複存在,華文教育開始了長達三十年之久的真空時期。 
1990年,印尼與中國的正式恢複外交,1998年“五月暴亂”發生,蘇哈托下台,哈比比成為印尼第三代總統并開始民主改革。規定逐步取消華人歧視政策,停止使用“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兩個用語;準許華文在學校作為選修課開展。
1999年,哈比比發布第4号總統令批準複辦華文教育,至此,印尼華文教育解凍,真正走出困境,開始複蘇。
印尼的華文教育有過低迷困境,也有過繁榮興盛,甚至曾陷入萬劫不複。但在一代又一代印尼華人華僑的犧牲和努力下,華文教育最終得以保留并發展。可以說,這冰封的三十年,華文教育發展的每一個步伐下,都埋葬着一個英魂。
       三、疾風知勁草 烈火見真金
       蔡老和華文教育的不解之緣是從14歲開始的。在最黑暗的那段時間裡,他白天上班,晚上做華文家教,每天都帶着數百名華校學生東躲西藏,隻為了守住華文教育這點薪火。“我們中華子女,得留住自己的‘根’呐。那個時候已經失去了兩代人的華文教育,如果不挽救,那印尼的這些孩子怎麼能夠落葉歸根呢!”
“60年代的時候,我們感覺被全世界抛棄了”回憶至此,蔡老的眼睛已有些濕潤:“幸好,有一群人為了共同的夢想、理念走到一起。我想,這就是當時中國人常說的‘同志’吧。”  
20世紀末,印尼和中國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使得印尼華文學校迅速興起。面對這樣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成立一個協調全國華文教學工作的機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蔡老和他的“同志”們創建的雅協便應運而生。
       借用習主席喜歡的一句話:“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雅協的創始者們就是這樣一群交心的“同志”。雅協的工作幾乎是沒有薪資的,所有花銷都要靠他們自己和幾位印尼華人企業家貼補。“雅協一開始不是我們的正式工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比如我就在蘇迪曼中央商業街區有一家店鋪,但是做生意的錢基本都用到這裡了。”蔡老搖了搖頭,但話語間不免透露着自豪:“雅協能發展到今天,像雅協輔導委員會總主席鄭年錦和常務主席楊建強先生這樣的華人企業家們也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他們在經商之餘,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在關愛華文教育事業上,每年都把自己經營酒店或者其他生意賺來的錢拿出一部分支持雅協,支持華文教育,數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我們現在的辦公樓也是楊先生的私有房産。”



       這是印尼阿拉紮大學孔子學院成立時的照片,也是蔡老和雅協的老師們竭盡全力配合中國漢辦在印尼建起來的六所孔院之一。從照片上看到蔡老口中的同志們,都已是年過花甲,為了彼此心中共同的夢想和理念,一路相伴。剛剛複蘇的印尼華文教育不似看起來這麼容易,牽扯到太多矛盾、問題,甚至是威脅。但是他們就像一群“破冰者”,把雅協從一個華文教學協調小組發展成全國的協調管理機構,同時也是印尼教育部管理印尼華文教育的唯一出口和中印尼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再看看這棟樸實無華的小樓,除了樓道裡貼着的“為人師表、敬業奉獻”外,幾乎沒有裝修。忙起來,吃住都在這不超過8平米的房間裡。但雅協卻已然成為印尼華文教育一張最好的名片——
       他們編拟的教學大綱,已經成功地将漢語納入印尼中小學校的選修課程和語言類專科學校的必修課程,促使華文教育合法化、規範化;他們2002年開始舉辦的“漢語橋”比賽,至今已有15年,通過這個舞台,成就了很多漢語學習者的夢想;他們2011開始承辦的“水立方杯”比賽到現在也已七屆,觀衆從最初的的寥寥無幾到今天整個會場近千人的盛況;他們積極推動,使得印尼全國19個省建成了華文教育協調機構;他們舉辦的留學展,為印尼各界提供了解中國教育和高校發展的信息,也為印尼學生搭建通往中國求學的橋梁,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印尼學生最想留學的國家;他們組織的冬、夏令營活動每年有來自印尼全國7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他們還促成了印尼6所孔子學院的成立。





       更令我們為之自豪的是,雅協讓印尼華文教育的對象開始多元化。以前華文教育面對的人群主要是華人子弟,現在大家都知道接受華文教育的好處,所以許多印尼本土民族如爪哇族、巽他族等原住民也開始學習漢語,其努力程度不亞于華人。2006年,在雅協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來自印尼政府代表和各個地區代表一緻認為,現今印尼華文教育不應僅面對華人,還要面對印尼所有民族,要積極推廣和普及漢語這種在國際交流中越來越重要的語言,提高印尼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品,促進族群和睦,推動社會發展。争取到原住民的支持,是印尼華文教育一個巨大的成功。自此,雅協承辦的漢語水平考試(HSK)和漢語水平口語考試(HSKK)等中國國家漢辦統一漢語考試,每年的報名人數不斷上升,2017年3月剛剛結束的考試中,報名人數達到6511人。
       “雖然我們自己沒有學校,沒有培訓班,但每年有這麼多印尼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真的像桃李春風冠集英!”蔡老掩飾不住地喜悅。



       四、此生誰料 心在天山 身老滄州
       采訪時恰逢中秋佳節,印尼沒有秋天,所以大家就把中秋節叫做月餅節。印尼華人的月餅可是做足了功夫。有傳統的豆沙餡、蓮蓉餡,還創造出了榴蓮餡、咖喱餡和咖啡餡,把當地的飲食習慣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
作為第二代瓊僑的蔡老,對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情有獨鐘。他說,印尼華人很注重家庭,保持着傳統的家族倫理觀念。中秋節的家庭聚會是家族生活的大事兒,希望華人的後代們都能夠重視和繼承這一傳統的文化節日。“天上月兒圓,地上人團圓,桌上餅兒圓。”對于印尼華人來說,中秋節不僅是團圓節,更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寄托着他們對根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盡管把“落葉歸根”變成了“落地生根”,但華人身上的文化傳統和鄉土情懷沒有改變,中華兒女共賞一輪明月,共度一個佳節。
        蔡老有3個孩子,但越是佳節越不能團聚,蔡老的中秋和春節都是和漢語教師志願者們一起度過的。雅協每年都會組織漢語教師志願者中秋、春節聯歡會,以此纾解他們心中的思鄉之情。這次我有幸加入其中,蔡老在會上說,志願者是他們的希望,印尼漢語教師最大的問題就是年齡斷層太嚴重,他們這輩人是“志未酬,鬓先斑”。所以雅協近年來一直緻力于本地華文教師的師資培訓。談及未來印尼華文教育發展,蔡老神采飛揚,雅協給印尼的華文教育進行了“輸血”與“造血”雙軌并進,為華文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華文師資已經從過去的“青黃不接”,轉為年輕化、高學曆和專業化的新隊伍。他希望年輕的後輩能夠接過華文教育這個重任,讓印尼華文教育能夠薪火相傳。
       五、雪消冰又釋,景和風複暄
       行程結束,離開前,我靜下心再看這座城市,多了幾分熟悉,添了幾縷情懷。這裡的華人對印尼這個國家的發展功不可沒,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選擇印尼國籍,但心中仍湧動着中華情結。他們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學會漢語,這不僅是對祖國語言的眷戀,更是對華夏文化傳承的殷殷期盼。他們對漢語的渴望,讓我意識到自己不再渺小;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讓我找到了我的底氣。
       此時,終于明白為什麼對蔡老的第一印象會是那樣兩句詩。因為我們也是“同志”,彼此的信念都是——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86743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