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下午3時,中國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長施雪琴教授訪問蘇北華聯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并主持召開“蘇北華人曆史座談會”。随行訪問的有廈門大學副教授林梅、許可。
我中國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學生陳偉夫、梅輝煌,蘇北華聯主席團與理事及亞院部分教師出席此次座談會。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蘇北華聯執行主席徐煜權先生首先緻辭表示熱烈歡迎施教授一行訪問蘇北華聯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并主持“蘇北華人曆史座談會”,徐先生向大家介紹到,與會的所有人都發到了一本《變動與分裂:戰後初期蘇門答臘北部華僑華人社會研究(1945—1958)》的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書,這本博士學位論文書是由施教授指導的學生王劉波所寫,是一部專門介紹有關二戰後蘇門答臘的華僑華人事迹的論文書,詳細地闡述了蘇北華人為印尼國家之獨立解放、經濟發展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貢獻以及蘇北華文教育和華社團體的發展過程。希望大家翻閱後在今天的座談會上暢所欲言,一起讨論。蘇北華聯副理事長廖章然先生向施教授介紹了與會的各位華社領導人,并對大家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參加會議表示感謝。
施雪琴教授發表緻辭
随後在熱烈的掌聲中,中國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長施雪琴教授向在場的各位問好并發表緻辭。施教授首先感謝蘇北華聯領導及各位賢達隆重熱情的接待,她在講話中介紹到,在她指導下的學生王劉波之所以能寫出此本論文書,一是源于她與蘇北華聯有着深厚的緣分和感情,許多華聯前輩向她講述了蘇北華人自強不息的奮鬥曆史,使她獲得第一手的曆史資料。二是她所在的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創辦于1956年,是一所專門緻力于研究東南亞華僑華人問題及東南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專業研究機構,有着60年的辦學曆史的南洋研究院為她和學生提供了充足和寶貴的曆史文獻資料。
施教授在講話中強調,此次帶着使命訪問蘇北華聯亞洲國際友好學院,是為了了解蘇北華文教育的發展現況,蘇北華聯的最新動态,征求各位賢達對于此論文書的意見并收集更多相關的曆史文獻,在回國後能進一步地對書中内容進行處理和更正,盡量做到盡善盡美,希望這本書在大家的幫助下能在一兩年之内出版,使蘇北華人的光輝曆史能夠得到傳承和發揚。
施教授表示,蘇北是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的的堡壘,華文教育教學的先驅,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加強和蘇北華社的交流與影響,歡迎蘇北華聯亞洲國際友好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到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去學習和深造,讀取碩士和博士。廈門大學是由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所創辦的,在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背景下,廈門大學開始頒布陳嘉庚獎學金,鼓勵資助來自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子女赴廈門大學學習,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全方位的加強廈門大學與蘇北華社、蘇北華文教育的友好聯系。
徐煜權先生向施雪琴教授贈送紀念品
随後由蘇北華聯顧問、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導師宋清良博士發言,宋博士認為在當前的良好的發展态勢下,蘇北各個華社應該加強團結協作,把力量擰成一股繩。印尼的前總統瓦希德是我們華人的救星,這本書應該記載瓦希德總統的偉大事迹。他表示,當前華社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提倡“活到老,學到老。”作為華人的子孫要飲水思源,有一顆感恩的心。今天華社的進步靠的是新一代的年輕人,華社要與中國心心相印,支持中國“一帶一路”的政策,為印中兩國的共同發展而努力奮鬥。
蘇北華社精英陳德賢先生講到,怎樣教育我們華人的下一代,應該是我們華社當前教育的重點,如今的華文教育百廢待興,華人的各個社團應該團結起來興辦華文學校,讓職業青年有機會去學習華文。陳德賢先生也呼籲華社要辦好夜校,普及華文教育應效仿五六十年代先輩辦校的精神,當時各地華校都是在全社會的關注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以盈利為目标的情況下建立而成。同時建設華文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培養真正懂得中華文化的學生,而不僅僅隻是懂得語言和文字,要思考把中華文化如何融入當前的社會,教育子女既要愛人也要愛自己的國家。
此次蘇北華人曆史座談會圓滿結束。
CONTENT END